• 招   教
  • 资格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格证资料 > 中教资格证 > 综合素质

中学综合素质复习资料:学生观

时间:2014-08-14 01:00:27  来源:  作者:

第二节 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着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丁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
  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首先,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其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的唯一方法。”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问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

  二、“以人为本"的涵义
  所谓以人为本,其基本含义简要地说就是:它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强调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目的地位;他是一种价值取向,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他是一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历史的尺度,也要坚持人的尺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我们需要围绕这种基本含义,进一步从哲学上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以人为本是一个关系概念。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这四个层面的关系中具体解读以人为本的完整内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即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良性的循环能力。
  第二,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以人为本就是既使社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积极为劳动者提供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第三,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就是强调公正,不断实现人们之间的和谐发展。既要尊重贫困群体的基本需求、合法权益和独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体的能力和贡献,为他们进一步创业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
  第四,在人和组织的关系上,就是各级组织既要注重解放人和开发人,为人的发展提供平等的机会与舞台、政策与规则、管理与服务,又要努力做到使人们各得其所。

  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
  (一)学生是完整的个体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
  (三)学生需要尊重
  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在****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人格互动的过程,因而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个性。如果学生的认识不足,要悉心引导;如果学生的看法有道理,要尊重支持。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的真心爱戴,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师生之间才能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只有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身心愉快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
  (四)学生都有潜力
  传统的观念认为听话、成绩好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深受影响,以是否听话和成绩好坏来评判学生。这样的观念限制了具有独立思考、具有创造潜力的学生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树立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观念,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都有内在的潜力,都有向上、向善的内在要求.关键在于按照他们在早期表现出的天赋选择适于其发挥才能、天赋的职业。教师不应对学生抱有先人为主的成见,从而把学生定性化,要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克服按统一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学生.追求完全趋同、整齐划一的弊病,根据学生各方面情况进行因材施教。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成为不同领域内有所专长、有所成就的人。如果我们的教师树立了所有学生都值得培养的意识,那他们对教育好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热情和信心,就会想方设法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而教师的热情和努力就会变成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增强民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目标就完全有可能实现。
  激发学生的情趣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体会学习中的愉悦琅琊路小学“小主人教育”是教育部向全国推荐的实施“愉快教育”的典型。
  上世纪80年代,琅琊路小学从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提出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学习的小主人、集体的小主人、生活的小主人”的教育目标。为实施小主人教育.学校制定了小主人教育的基本原则(自觉性、参与性、选择性、愉悦性),并按低、中、高三个阶段制定了包括主人意识、自主能力、主人翁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指标体系和由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评定的小主人素质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教育模式。“小主人教育”使琅小成为一所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学校。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