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   教
  • 资格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编资料 > 中小学学段 > 教育理论 > 历年真题

中小学教师招考心理学复习要点

时间:2014-08-14 00:20:50  来源:  作者:

中小学教师招考心理学复习要点

一、心理学概述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史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2) 心理学的任务、意义、性质和学科结构

任务:理论上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研究心里想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制约因素;探讨各种心理现象的活动规律

      和事件领域相结合,形成分支学科,探讨人在各实践领域中具体心里活动规律,以提高活动成效,为射虎时间服务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学科结构与分支学科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长期观察、定期观察

        全面观察、重点观察

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心理测验法:量表

作品分析法

问卷法

其他方法

2. 科学的心理观

(1) 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的产生 德谟克利特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 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冯特 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将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引入到心理学的研究中。这是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也是心理学发展的里程碑。

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说: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 “意识流” 研究个体适应环境时的心理或意志的功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行为的科学 刺激—反应 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墨 考夫卡 苛勒 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种格式塔(组织、样式)

精神分析心理学 弗洛伊德 《梦的解释》

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 罗杰斯 继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后的第三思潮 以正常人为对象,研究人类特有的复杂经验

认知心理学 1967奈瑟《认知心理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正式产生 研究人类认知的信息加工过程

(2) 心里的实质

脑是心里的呃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师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脑是心理的器官:神经系统式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

                人的大脑皮层是高级中枢,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场所。

                大脑皮层以下 低级中枢 :脑干、间脑、小脑、脊髓(中枢神经的低级部位,灰质、白质组成,功能:反射、传到)

心理是脑的机能: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及其规律:兴奋

                            抑制:无条件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条件抑制:消退抑制、分化抑制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兴奋抑制的扩散和集中

                        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 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来自体内和体外刺激所做的规律性的反映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 包括:感受器、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

反射环: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是一个环状回路

反馈:效应过程并不是反射活动的简单终结,反映本身和所产生的结果,又作为一个心的信息引起一定神经冲动而返回大脑。

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不学而会 食物反射、防御性反射、性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或训练而形成的反应形式。

    经典性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 以强化为条件在大脑皮层上建立暂时的神经联系

巴甫洛夫 创立了以条件发射形成规律为基础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谈虎色变 谈梅生津

动力定型: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

神经—体液调节:人体通过内分泌激素来调节机体活动的功能

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形式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师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人的心理在实践中发生、发展

人的意识是最高级的反映形式:

意识的基本特征:语言觉知性、主观能动性、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意识结构的分析:意识的水平:非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无意识水平

                意识的状态

                意识的内容:客观意识、自我意识

一、 认识过程

1. 注意

(1) 注意概述

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 保持功能 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最重要功能)

(2) 注意的规律

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明确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各种干扰

                            合理地组织活动

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3) 注意的品质(特征)

注意的稳定性:起伏现象:注意的周期性增强或减弱的现象(注意的动摇)

              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就是注意的分散,分心。

注意的广度: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 个人活动的任务而后知识经验

注意的分配: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活动的熟练度 几种活动间的关系 活动的复杂程度

注意的转移:影响注意转移快慢、难易的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 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新活动的性质 个人神经过程的特点

(4)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善于运用刺激物本身的特点

   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情绪起伏状态和知识经验

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培养间接兴趣

   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各种分心刺激做斗争

   教师组织好课堂教学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和五一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更多内容请下载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