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   教
  • 资格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格证资料 > 小教资格证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小教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机考三

时间:2014-08-22 15:48:42  来源:  作者:

安师大教师资格证交流群:309474633

小学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上机模考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其代码填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以下不能体现小学教育的基础性特点的是( )
  A.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基础.
  B.小学教育为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C.小学教育为儿童、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D.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特点,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
  2.教育行动研究的主体是( )
  A.专职的科研人员
  B.教师
  C.科研群体研究者和个体研究者
  D.学生
  3.下列关于班级管理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班级管理是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
  B.班级管理内容主要有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和班级活动管理
  C.班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活动
  D.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班集体
  4.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 )
  A.愤
  B.悱
  C.启
  D.发
  5.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丰厚的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6.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居于第三层次的是( )
  A.国家的教育目的
  B.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师的教学目标
  7.我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墨子
  8.根据教学评价的参照指标,可分为( )
  A.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
  B.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C.个体内差异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9.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时,
老师在讲授该知识前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数轴上一个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点。那么在一个平面上一个点如何用数来表示呢?在总结这节课时王老师结出了答案。这属于课堂总结的哪种方法( )
  A.复述法
  B.呼应法
  C.悬念法
  D.比较法
  10.“夫智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如从事焉。”这句话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 ,自小学 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课时。( )
  A.必修课程3 3
  B.选修课程3 3
  C.必修课程5 5
  D.选修课程5 5
  12.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属于( )
  A.顺向负迁移
  B.逆向负迁移
  C.逆向正迁移
  D.顺向正迁移
  13.( )是个体对自身以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个性形成的水平。
  A.自我认知
  B.自我意识
  C.自我体验
  D.自我监控
  14.苛勒等人通过著名的黑猩猩实验,对学习中个体产生变化的实质及原因做出了解释,他认为,学习是通过( )过程实现的。
  A.试误
  B.顿悟
  C.强化
  D.联结
  15.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是( )
  A.正常小学生
  B.严重精神病人
  C.人格障碍者
  D.残疾患者
  16.以下做法小学语文课程不倡导的是( )
  A.自主合作
  B.生动活泼
  C.单一讲授
  D.丰富的实践活动
  17.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 )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A.数据与整理
  B.推理和证明
  C.方法和语言
  D.计算与估算
  18.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 )和自信心。
  A.写作能力
  B.写作兴趣
  C.写作技巧
  D.写作天赋
  19.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
  A.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B.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促进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C.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目标
  D.制定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0.现实中传递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预测天气情况的“降雨概率”、表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空气指数”、表示儿童智能状况的“智商”等,这表明数学术语日趋( )
  A.人本化
  B.生活化
  C.科学化
  D.社会化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简述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2.简述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
老师的专制管理班级方式遭到学生的集体造反。应该让学生一起商量班级管理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班级的不足和自己的责任;其次,把任务按小组分配给同学,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争;再次,一起为班级要设提建议;最后,增强双方沟通,渐渐地班级中呈现出一派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新气象,以前的坏风气消失得无影无踪。
  (1)现代班级管理的理念是什么?(4分)
  (2)
老师最初管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8分)
  (3)
老师后来管理成功的原因是什么?(8分)
  2.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期末考试刚刚结束,几位学生怯生生地找到班主任,几乎是用哀求的语气对班主任说:“别给我们排队了。”孩子们的目光里充满了惶恐与不安。这位教了20多年书的教师心头一热,眼睛湿润了。事后,他对记者说:“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到了那一份沉重。”根据某课程调查专家小组的一项调查显示:“96%的学校给学生按考试成绩排名次,经常排名次的占68%;75%的学生对全班公布分数和排名次感到紧张、害怕,甚至讨厌。”
  请依据以上实例,分析“排名榜”带来了什么?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40分)
  在《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课上,特别指出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具有不稳定性,且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
  (1)如何指导高年段学生学习该知识,拟定教学目标。(15分)
  (2)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针对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并说明理由。(25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D项的描述体现了小学教育的义务性特点。考生需准确区分小学教育各个特点的内涵。
  2.B【解析】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主体是实际工作者,主要是教师。
  3.A【解析】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直线式发展的静态过程。
  4.B【解析】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宋代理学家朱熹这样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5.B【解析】略。
  6.D【解析】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居于第三个层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所能达到的预期标准。
  7.c【解析】略。
  8.D【解析】略。
  9.B【解析】呼应法是指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设疑置惑,而在总结时释疑解惑。而悬念法是指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教师通过设疑引出下堂课要学的内容。二者易混淆,考生需注意区分。
  10.B【解析】发展性原则又称量力性原则,也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题干的描述是该原则的典型阐释。
  11.A【解析】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12.D【解析】“温故而知新”是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促进作用,属于顺向正迁移。
  13.B【解析】考查自我意识的概念。
  14.B【解析】苛勒等人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15.A【解析】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对象是正常小学生。
  16.c【解析】略。
  17.c【解析】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B【解析】略。
  19.B【解析】设计探究式学习活动属于教学策略,而不是学习策略。
  20.B【解析】数学术语不再让人听不懂,而是朝着人们能理解的方向发展,日趋生活化,越来越贴近生活。
  二、简答题(答案要点)
  1.(1)教育观察法;
  (2)教育调查法;
  (3)教育实验法;
  (4)教育行动研究;
  (5)教育叙事研究。
  2.(1)反思使经验(和教训)变成教学智慧,从发生的事件中得到启发;
  (2)反思能帮助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3)反思使自己学会教学;
  (4)反思促进教师成长。
  3.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增强:从无意注意为主转变为有意记忆为主,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一个特点;
  (2)小学生的意义记忆迅速发展:从机械记忆为主向意义记忆为主过渡,是小学记忆发展的第二个特点;
  (3)小学生的抽象逻辑记忆水平逐步提高:从具体形象记忆向抽象逻辑记忆的方向发展,是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第三个特点。
  (4)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小学生短时记忆的容量发展迅速。

  三、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1.(1)现代班级管理观要求以学生为本建立班级管理新机制,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发扬学生在班级自我管理中的主人翁精神,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2)该班主任最初在进行班级管理时并没有以学生为本,而是坚持专制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属于支配性领导,无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僵硬的对策为基础,只给予统一强制的指导,或一味地斥责、威胁。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班主任一直在从事程式化的教育教学工作,他们最关心的是两件事:一是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确保班级成绩在学校中的排名;二是如何让学生服
老师,以维护教师的权威不受侵害。学生必须被动地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从而引起了学生的不满与抗议。
  (3)班主任后来成功是因为他改变了原来的班级管理方式,建立了民主型的领导方式,这种领导方式属于综合性的指导,能够灵活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以此为基础引出学生的自发行为,促进班级同学的思想在合作中进行交流。“让学生一起商量班级管理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竞赛”“一起为班级建设提建议”“增强双方沟通”体现了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
  2.(1)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充分体现了当前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可见,教育评价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材料中的现象已然远离这一目的。
  (2)教育评价的结果,对于被评价者来说,不仅能提供反馈信息,而且能激发和调动其积极性,因为一般情况下,被评价者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有获得较高评价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因此,良好的评价会对成功的经验起强化作用,使被评价者加倍努力,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动力,会对失败的教训起消退作用,使被评价者产生不甘落后、奋发努力、改进工作的动力。可见,教育评价可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而材料中并未体现教育评价的这一积极功能,反而突出学生的厌恶感。
  (3)现代教育评价的理念是发展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以被评价者的发展为本,重视被评价者的起点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重视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更为关注的应该是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学生的成绩、排名。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提高教育质量。

  四、教学设计题(答案要点)
  (1)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使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诸方面得到发展。同时,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带着问题研究平行四边形,通过制作、猜想、验证进行本堂课的教学。在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迁移,进而对与旧知识密切相关的新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使学生在体会数学的魅力同时发展智慧。
  【教学目标】
  ①对比三角形,理解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动手操作、空间想象等能力。
  ②通过观察、对比、合作交流、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掌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
  ③使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2)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是个难点,针对这一难点设计如下活动:首先拿一个长方形木框,用两手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方向拉。引导学生观察两组对边有什么变化?拉成了什么图形?什么没有变?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准备好的长方形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并测量两组对边是否还平行。然后,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具有不稳定性。最后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不同,容易变形,也就是具有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请学生能举出实际例子。这样设计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不仅让学生经历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还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