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语文教材教法复习资料
时间:2014-12-02 09:42:19 来源: 作者: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1、形成阅读技能2、掌握常用词语3、学会阅读不同体裁的作品4、积累与课外阅读
第二节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①、熟读成诵②、学思结合③、博览群书
第三节 阅读能力的培养:一、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阅读感知:是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识别和辨认,它是阅读心理过程的第一阶段。字词知觉:就是感知字词图形的特征,并确认它的声音和意义。阅读欣赏和评价在具体实施时应该注意:由于小学生年龄幼小,认识水平有局限,欣赏和评价的要求不能高;尊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引导学生提高欣赏能力和评价水平。二、语感: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语感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组合,包括想象、联想、情感和思维。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1、让儿童积累生活经验,并在阅读时多联系已有生活经验2、引导学生在确切把握词义的基础上揣摩比较3、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在朗读时激起鲜明的内心视象和情感体验;三、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四、精读、略读和浏览(精读是仔细的读;略读是粗略的、不探究的读;浏览是大略地看)
第四节 阅读教学的策略
一、阅读教学是对话过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中的“对话”,1、是教师、学生分别与文本的对话,2、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关于文本的对话。)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1、注重人文熏陶;2、加强语言实践(语言实践包括多读、感悟、积累、运用)3、倡导自主学习4、建设开放课堂(做法: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1、课堂演示环境2、资料搜索环境。3、交流对话环境
第五节 阅读教学的模式
一、摈弃“理解型”教学模式(“理解型”教学模式包括“知识理解型”和“思维训练型”两种。特点:①是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②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二、构建突出感悟、质疑和运用的教学模式(基本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创设情景,自读自悟;读读议议,披文入情;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联系生活,积累运用。”
第六节 阅读教学的“质疑问难,合作探究”阶段应该注意:1、要教会学生从哪些方面质疑;2、要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解疑;3、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保留自己对问题的见解;4、对学生确实产生疑惑的问题要给时间解决,不要怕课时进度“失控”;5、要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
第六章 作文教学
各学段作文训练的重点:一二年级进行用词、造句的训练,重点发展想象能力,重点了解大自然变化的初步知识,学习人类的一些最基本的美德。三四年级进行片断训练,重点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重点学习日常生活各个局部的知识,注意观察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五六年级进行简单的篇章训练,重点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重点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和阅读优秀文艺小说,学习按照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来处理人际关系。各学段作文训练的要求:一二年级主要发展学生初步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三四年级主要发展学生比较系统的概括信息、交流信息和自我表现的语言功能;五六年级主要发展学生个别影响和自我教育的语言功能。
作文教学的策略1、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2、尽早实现规范的书面语言训练;3、用心理能力的培养来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4、通过课外阅读为作文提供智力背景;5、创设师生合作的教学环境。
第七章 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即口头言语交际,指的是人们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过程。口语交际过程:社会语言学认为,口语交际是一系列活动进行的过程,是构成因素相互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运用口头语言及语言(如身势、面部表情等)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它包括语言能力和口头语境适应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有声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性的活动。
口语交际与书面交际的区别:言语形式上:口语交际对用词要求不高,以日常生活用语为主。书面交际则对用词的丰富性、准确性有效有较高的要求。言语过程中;口语交际有着明确的交际对象,交际目的性强。书面交际则没有很强的交际对象感。口语交际教学与听说教学的主要区别:第一,关注的重点不同。听说教学关注的是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口语交际教学更为关注学生语境适应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学活动开展的凭借不同。听说教学借助非交际的活动开展教学,口语交际则借助交际活动开展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的地位和作用:1、有助于社会能力的提高,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有助于书面交际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3、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一、教材设计策略;二、动机激发策略;1、创设真实的口语交际活动情境,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2、选择开放的口语交际内容,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3、设计挑战性任务,满足学生的启智需要;4、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三、情境创设策略;四、多课型并进策略。
上一篇:[美术]美术新课标理论总复习资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