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   教
  • 资格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编资料 > 中小学学段 > 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 > 训练试题

[语文]中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题五

时间:2014-10-04 22:03:31  来源:  作者:


11.B [解析]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他创作的《人间喜剧》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左拉(1840—1902),法国作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司汤达是l9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二、多选题
12.ABC[解析]“古文”是韩愈开始提出的,指的是上继三代两汉的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与六朝以来流行的“今文”,即骈文相对立。韩愈及其追随者仍大力提倡这种文体,后又得柳宗元积极支持与配合,形成了一种社会风尚,即所谓“5-文运动”0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前浞、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
13.ADE[解析]《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作品;《三里湾》是赵树理的作品。
14.西方现代派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故选BDE。
15.ACE [解析]莫泊桑是l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是俄国小说家、戏剧家、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16.ABD [解析](1)介词。①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举例略,下同)。⑦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⑥表示被动关系,可译为“被”。
(2)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
(3)助词。①用在句中,同助词“之”一起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②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反诘,前有疑问代词跟它配合,可译为“呢”。③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④附于表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
(4)动词。①做,制作,创作。②演奏,吟唱。③治理。④充当,担任。⑤作为,当作。⑥变成,成为。⑦表判断。⑧通“谓”,以为,认为。
(5)名词。①行为。②能力。
17.魏晋的志人志怪唐传奇 宋元话本 明清小说《红楼梦》
18.标题 导语 主体结尾
19.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
20.乐府原来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掌管宴会、游行时所用的音乐,也负责民间诗歌和乐曲的采集。作为诗体名的“乐府”最早即指由乐府采集到的民间诗歌和歌曲,后来也用以称
魏晋到唐代可以配乐的诗歌和后人效仿的乐府古题的作品。
21.五个W和一个H指的是新闻的基本要素。W和H是这几个要素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五个W: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一个H—How(如何)。
22.它们之间的区别是:(1)生活真实是自然形态的、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2)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23.(1)观察不一定要用眼睛,观察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和皮肤接触等形式来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有一定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比较持久和主动的知觉。
(2)观察力强的人并不一定是视觉特别敏锐的。观察力强是说心思缜密能发现常人不能发现的问题和细节并加以分析、总结。
六、应用题
24.《黄纱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体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2.学习特写镜头组接构成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味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特写镜头组接构成故事情节的写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预习要求]
1.自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并搜集相关主题的文章。
2.以小组为单位,以课文的内容为蓝本排练课本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自读文本
1.自学字词
如:恋恋不舍、绝妙、惋惜、毫不犹豫、愣、累
2.提出初读要求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它将两颗美好的心灵进行了无声的展现。阅读时要通过语调、语速的控制,让人感受到两个爱美的人的心灵在碰撞,并对比产生共鸣。
二、理解文本
围绕文本提出如下问题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小姑娘的美好心灵?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姑娘,你会怎么做?为
什么?
2.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中年人的美好心灵?如果你是文中的中年人,你会怎么做?为
什么?
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4.你从这篇文章中还懂得了哪些人生哲理?
如: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既然得不到,不妨离开它;接受施舍比不能得到更令人痛苦……
(引导学生从深层次挖掘文章的内涵,对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同的理解。)
三、诠释文本
以课本剧的形式呈现。
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予以适当的奖励:如当场颁发最佳创意奖、天才表演奖……
(点名或学生自愿上讲台表演课前准备好的课本剧,可以采用录音、化妆等辅助手段,提倡
合作表演。)
四、拓展文本
这篇短小的微型小说,表现了两个人物对一条黄纱巾的态度和情感,写出了两个爱美的人,两颗爱美的心。以这样的主题创作的文学作品还有吗?能不能跟同学们作一些介绍?
鼓励同学们对自己朗读的文章作适当的点评,能注意到与本篇课文作些比较则更好。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