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   教
  • 资格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编资料 > 中小学学段 > 教育理论 > 历年真题

2014年河南郑东新区教师招聘考试真题

时间:2014-09-02 21:50:19  来源:  作者:


2.第一步:提出要求,使学生明确发现目的。思维源于问题,疑问引发发现,应用发现教学首先需要给出“发现”的明确任务和目标。 第二步: 做出假设,使学生明确思考方向。 第三步: 创设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只有内心的“矛盾”,才可能引起学生求知探索的动力,所以在提出要求、给出假设后,需要进一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矛盾”。 第四步: 指导学生根据案例,整理资料,罗列证据,发现结论,归纳总结。 第五步: 将发现的结论与事实材料结合,加深理解。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归纳结论与“答案”一致时,会欣喜异常,若出现不一致,教师则应加以指导。 第六步: 将发现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实际。这个环节是发现教学法的升华,也是一个后续的要求。
3.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教学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
4.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形成了其关于学习的基本思路,即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最重要的形式。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会受强化的影响。
强化分为三种:(1)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2)替代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3)自我强化,对自己表现出的符合或超出标准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二、案例分析
1、(1)王老师的惩罚行为是违法的,该老师的行为违反了《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第16条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也很明确地提出,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小学生、儿童的人格尊严,不能对他们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或其他形式的侮辱人格的行为。班主任老师在其左脸上刻“贼”字,并涂上红墨水,这是对学生的变相体罚,没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另一方面,对于品德不良的问题学生更要坚持尊重关爱原则,尊重是教育的前提。用一种伤害肉体与尊严的做法,非但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心灵的创伤,产生逆反心理,严重者还会引起仇恨。
(2)①明确对此类学生进行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和逐步提高的过程。对待纪律差、学习差、坏毛病特别多的学生,要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引导学生逐步前进。
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要坚持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又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提出适度的要求,但不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③教师在教育时要因材施教,这类学生表现不好,影响他人学习和班级管理,教师在对其进行教育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清楚这些不良行为出现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教育。
2、(1)小琪反应快,喜欢尝试新方法,但错误率高,属于冲动型认知风格
(2) 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虽然解决问题的速度快,但错误率高。在课堂教学中,主张让小琪想好了再回答,面对问题多思考,提高准确性。另外,帮她具体分析、比较材料的构成成分,通过多次训练来克服冲动行为。
3、(1)强强看到一只恐龙流着血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其实那只恐龙是钢丝搭成架裹上雨布做成的,血是涂料染上的。这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想象内容之间的联系更加符合实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对想象的事物进行比较客观的描述和分析。无意想象中开始有了有意成分,同时容易混淆假想与现实。
(2)①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②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让小朋友自己讨论关于恐龙的问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
③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在小朋友讨论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告诉他们恐龙由于种种原因已经灭绝了,另外举一些关于博物馆或公园的恐龙化石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