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   教
  • 资格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编资料 > 中小学学段 > 教育理论 > 历年真题

教师招考教育学各章节笔记讲义

时间:2014-08-14 00:20:56  来源:  作者:

教师招考教育学各章节笔记讲义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3.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7.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西周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10.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11.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12.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13.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4.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5.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7.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和谐教育

  斯巴达,军事<雅典,民族政治<

  军事教育政治家培养

  18.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20.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2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22.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24.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5.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6.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27.教育是研究教员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28.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学以致用等教育教学原则

  29.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战果后期出现的《学记》。其中教学相长、启发教学、师严而道尊等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30.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是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重要来源。

  31.英国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对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623年首次提出;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32.卢梭和裴思泰洛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夸美纽斯的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是法国启蒙注意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人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则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地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地一体化,使头、和心和手得到发展。

  33.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②认为绅士教育使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礼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该在家庭中实施。洛克的思想反映在他的代表作《教育漫话》当中。

  34.规范教学的形成,以德国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为标志;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对规范教育学的发展则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5.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建构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必须把论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培养真正善良的人。四段教学法:了解、联想、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学生把了解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

  3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37.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立者,是现代教育理论的首要代表。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教育观点“做中学”,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智慧与探究的统一。“儿童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的教学思想。

  38.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出版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学》。

  39.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教育过程》中强调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出了早期学习和发展学习的理论。

  40.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教学与发展》中以一般发展为出发点,提出了“高难度教学”、“高速度教学”、“理论知识起知道作用”、“理解学习过程”和“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五大教学原则。

  41.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教学应该以掌握学习为指导思想,以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教育评价为调控手段,形成了完整的掌握学习理论体系。

  4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人力资本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提出的。1960年12月,他在美国经济学第78届年会所作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是“人力资本”。

  2.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1932年,《教育社会学》。

  3.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演化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的结晶。

  4.学校文化由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三部分构成。

  5.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包括办学指导思想、教育观、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校风、行为习惯等。

  6.规范文化,也叫制度文化,是一种确立组织机构,明确成员角色与职责,规范成员行为的文化,主要有三种表达方式:一是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二是规章制度;三是角色规范。

  7.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A.学校环境文化B.设施文化。

  8.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理想是学校文化的集中体现。

  9.学校文化的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功能。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1.身体的发展包括肌体的发育和本质的增强两部分。

  2.心里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认为人的道德认知遵循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4.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

  5.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

  6.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个体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孟子,西方有卢梭和裴思泰洛齐;二是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中国的荀子,西方有柏拉图和康德。

  2.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3.1957年,毛泽东同志再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我过提出的第一个教育方针。

  4.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这就是“四有、两爱、两精神”。

  5.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第一次在党的报告中全面、完整、系统地表述教育方针。

  7.1997年10月29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通知指出: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地教育”。

第五章 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经历了非专业化兼职教师、非专业化专职教师到专业化专职教师三个阶段。

  2.1966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会议上通过地《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设》中指出:教师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它是一种要求教师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活的并保持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还要求对其管理下的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的和公共的责任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的界定,这是第一次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4.教师的一般角色:a.传道者 b.授业、解惑者 c.榜样 d.管理者 e.朋友

  5.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6.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和创造性、示范性、系统性。

  7. 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

  8.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9.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坚持正确方向,热爱职业教育,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团结协作,自觉为人师表。

  10.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包括: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教育科学、心里科学知识和管理科学知识。

  11.教师的专业能力素养包括: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的能力,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体态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教育科研能力。

  12.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首次以法律形式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9月,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13.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14.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在我国体现在《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15.学生的合法权利:受教育权、人身权。受教育权包括受完法定年限教育权、学习权和公正评价权。人身权包括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

  16.师生关系的两种对立观点:教师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儿童中心论,其代表人物是杜威。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核心:各门学科设置的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2.课程的分类,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学生选择课程的主动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任务: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制订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3.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社会、知识和学生。

  4.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只是最有价值》之中,罕有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并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的意思。

  5.美国学者博比特确定了现代课程领域的范围和研究取向,提出了研究课程的“活动分析法”。

  6.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被公认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之作。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被称作“目标模式”):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评价结果。

  7.现代课程理论影响较大的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和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鲁纳和课程论专家施瓦布。学生中心课程理论又分为三个流派:卢梭,自然主义课程论;杜威,儿童经验主义课程论;罗杰斯,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改造课程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弗莱雷。

  8.课程设计主要涉及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三个方面。

  9.课程计划由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周学时安排构成。

  10.初中阶段课程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则以分科课程为主。

  11.课程标准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12.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采用直线式和螺旋式。

  13.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4.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原因:第一,课程计划本身的特性。 第二,交流与合作。第三,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第四,教师的培训。第五,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

  15.      课程评价是对指课程计划及其实施实际达到教育目的的程度的价值判断活动。

  16.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第一,目标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 “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包括7个步骤P74页。

  第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第三,CIPP评价模式。包括背景评价(context)、输入评价(import)、过程评价(process)、成果评价(progeny)。

  第四,CSE评价模式。包括需要评定、方案计划、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17.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一是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二是搜集信息;三是组织材料;四是分析资料;五是报告结果。

  18.2001年6月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3月,教育部又出台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试验)》以及高中各科的《课程标准》,并从2004年秋季开始,启动高中新课程。

  19.新课程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

  20.义务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指定性内容和非指定性内容两部分。

  21.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2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三方面内容。

  第七章 教学

  1.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

  2.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3.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第一个试图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他根据兴趣和注意的分析,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论。后来他的学生席勒又将“明了”分为“预备”和“提示”两部分。19世纪末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过程,提出了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五步教学法。

  4.教学过程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为:

  (1)间接性与简捷性。2交往性与实践性。3教育性与发展性。4引导性与指导性。

  5.教学过程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

  最典型的是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形式教育论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瑞士教育家裴思泰洛齐(发展学生智力)。实质教育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和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教授学生生活常识)。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

  最早明确阐述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提出“教学的教育性”观点。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

  6.教学过程的结构:一是引起学习动机

  二是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三是巩固知识 四是运用知识 五是检查知识

  7.我国古代《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夸美纽斯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等五大教学原则。

  8.我国,目前中学教学原则主要有: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

  9.直观教具可分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模象直观。

  10.中外教育教都很重视启发性原则。在中国,孔子提出了“不愤不起,不悱不发”的著名教学要求。《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学教求。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形成著名的“产婆术”。第斯多惠也有一句明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发现真理”。

  11.巩固性原则。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了教与学的“巩固性原则”;俄国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时学习之母。

  12.循序渐进原则。《学记》要求“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朱熹提出“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提出“系统性教学原则”。

  13.因材施教原则。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14.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方式有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

  (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6)参观法。(7)练习法。(8)实验法。(9)实习法。

  15.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完成特定的教学人物,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6.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机授课制、分组教学制、道尔顿制和特朗普制。

  17.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有现场教学和个别教学。

  18.一堂好课的标准: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有效、体验积极。

  19.教学评价的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布鲁姆提出)。根据评价对象分为教师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分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20.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法:测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和自我评价法等。

  根据测验的题目和性质为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景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21.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考察和考试。

  考察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书面测验等。

  22.常用的记分法有百分制和等级制。

第八章 德育

  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地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

  1.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地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地品德地教育活动。

  2.德育是由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

  3.德育地特点:社会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4.1995年颁布的《中学德育大纲》规定了我国中学德育的目标。

  5.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地统一过程。

  6.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

  7.我国中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8.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如: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和社会实践、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校园环境建设等等。

  9.德育的方法:(1)说服教育法。包括语言说服和事实说服两种。

  语言说服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和指导阅读等。

  事实说服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2)情感陶冶法。(3)实际锻炼法。两种形式:常规训练和实践锻炼。(4)榜样示范法。(5)评比竞赛法。(6)奖励与惩罚。

第九章 班级管理

  1.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层组织,也是开展其他教育活动的基层组织。

  2.班级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而由学校按学生的发展水平所组成的、进行教育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基层学生组织。

  3.班级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基本单位,它具有满足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发展、校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4.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爱拉斯莫斯。

  5.19世纪初,英国学校中出现了“导生制”。是根据学胜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学生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并且除教师之外还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地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

  6.陶行之“小先生制”。

  7.班级管理的功能:(1)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8.班级管理包括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评价总结三个基本环节。

  9.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科学性原则、民主性原则、自觉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10.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11.学习指导:(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12.生活指导:(1)对学生进行礼仪常规教育。(2)指导学生的日常交往。(3)指导学生搞好生理卫生。

  (4)指导学生遵纪守法。(5)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

  13.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办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

  14.班会的特点:集体性、自主性和针对性。

  15.班会一般有三类:常规班会、生活会和主题班会。

  16.主题班会的形式:主题报告会、主题汇报会、主题讨论会、科技小制作成果展评会、主题竞赛、主题晚会等。

  17.主题班会的组织:确定主题、精心准备、具体实施、效果深化等几个阶段。

  18.组织主题班会注意的问题:主题不能过杂;要有的放矢;办主任要做好“导演”而不是“演员”。

  19.班主任与家长通讯联系方式主要有:书信联系,《学生手册》或《学校家庭联系手册》联系,电话联系,网络联系等。

 

推荐资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